股票杠杆怎么玩 海狮计划:希特勒出动4万架次飞机轰炸,为何还是打不下英国?_德军_空军_式战斗机
1940年6月14日,德军开进巴黎,法国政府随即宣告垮台。6月21日股票杠杆怎么玩,以贝当为首的“维希法国”向德国提出休战,“法国战役”告一段落。
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占领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。此时的阿道夫·希特勒,正是意气风发、春风得意。
他在巴黎城中眺望着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,一种美妙的“征服感”油然而生。但他并不打算让“德国战车”停下来,而是立刻对准了另一个目标: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。
这个曾经的“世界霸主”看起来已经风光不再,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,英国该如何应对?
希特勒为了攻打英国,采取了一种与之前完全不同的“进攻方式”。
由于英国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,四面环海,其海军力量又十分强大,想要强行登陆的话,成功的可能性太低。
展开剩余89%因此,希特勒亲自拟定了一个名为“海狮计划”的作战计划,想要凭借强大的空中力量让英国人屈服。
希特勒对自己的空军如此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在经过了法国战役和六月初的“敦刻尔克大撤退”,英国皇家空军仅剩作战飞机一千三百多架,而德国空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,都明显强于英国。
为实施“海狮计划”,空军元帅戈林组织了三个集团军,包含两千六百多架作战飞机、一百多艘运输舰,以及各式作战/非作战船只三千余艘。
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,让戈林自信满满。可理想很丰满,现实也很丰满的德国空军,为什么在开战后却处处碰壁呢?
1940年7月10日,德国的一架侦察机发现一支英国船队悄悄驶向多佛尔。指挥部立刻传出命令:炸沉英国船队。
很快,德军的七十多架飞机分成三个梯队,杀气腾腾地扑向目标海域。
可是,英军借助先进的地面雷达很快就发现了德国的战斗机群,并派出6架“旋风”式战斗机在云层的掩护下悄悄逼近敌机。
也许是德国人太过自信,他们根本没注意到英军飞机的到来。当时,德军飞机按不同高度分为三层,最下面是承担作战任务的 DO-17轰炸机群,中间是担任近距离支援任务的ME-110战斗机群,最上面是 ME-109战斗机群。
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,英军指挥员希尔知道不能硬拼。他命令战友继续隐蔽在云层中,把德军的掩护飞机让过去,不要动手,然后揪住轰炸机群的尾巴,拿落单的开刀。
与希尔设想的一样。当德军飞机到来时,数量众多的轰炸机群像一条拖在后面的大尾巴。“出击!”,一声令下,三架“旋风”式战斗机直扑德军的轰炸机群。
另外三架“旋风”战斗机悄悄的爬升到了更高的高度,把炮口对准了德军的护航机群。
这时候的德军战机,还正怡然自得的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,根本就没注意到在云层中设伏的英军。因此当英军战机率先开火后,德军飞机先是一阵慌乱,然后赶忙仓促迎战。
相对于德军的轰炸机,“旋风”式战斗机的机动性明显占据优势。不一会儿,希尔驾驶的战机就紧紧咬住了一架德军轰炸机。
仅用了不到十分钟,希尔的战斗机就锁定了敌机目标,随后猛地扣动扳机。敌机当场中弹,冒着黑烟一头栽了下去。
两架德军轰炸机见势不妙?慌忙调头逃跑?不料竟然撞在一起?顿时都化为残骸碎片,坠入大海。
英国空军率先取得开门红,德军的傲慢和自大,让他们付出了代价。而像这样的战斗,并不是个例。在以后的作战中,德国空军依然很难将他们在兵力上的巨大优势,转化为实际作战中的优势。
1940年8月23日,德国空军出现了一次巨大的作战失误。德军的几架飞机将炸弹扔到了伦敦市中心,造成了平民伤亡。
这在当时虽然没有明文禁止,但交战双方心里都是默认:不轰炸对方首都的。
因此,丘吉尔为了报一箭之仇,命令英国空军飞往德国本土轰炸柏林。就这么一来一回,戈林的精神明显“失常”了,他集结了一千多架飞机对伦敦进行了“报复性”的轰炸,可归根结底,伦敦只是行政中心,不是英国军队的大本营,更不是什么“兵工厂”。
戈林这么一轰炸,反倒给了英军喘息的机会,让已经处于上风的德军,优势迅速缩小。
总得来说,德国在实施海狮计划期间,无论是每次战斗计划的制定,还是战时的执行,都十分粗糙。
因此即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德国空军出动了4万多架次飞机,倾泻了七万多吨炸弹,也没能让英国人屈服。
当然,战略战术的不当,还不足以让德国在“战斗了两个月”后就放弃。要想探寻问题的本源,我们就必须弄明白,希特勒对英作战的根本意图是什么。
“东方扩张领土夺取生存空间的东方政策”,是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首要目标 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 希特勒的设想是彻底击溃法国, 解除东进后顾之忧, 然后与英国妥协结成联盟,消灭苏联。
希特勒首先设想的是,德国在发动征服苏联的战争之前,先击败“拼命跟自己作对”的法国是最重要的。
因此德国要打的第一场大战,是对法之战, 而第二场大战,必然是对苏之战。在希特勒心里,消灭法国是为征服苏联铺平道路,这里面英国的戏份并不怎么重要。
所以希特勒认为,在没有消灭苏联之前 ,应尽量避免过早同英国发生冲突,以此来避免两线或多线作战。
因此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后,德国始终是把英国作为法国的支持者和同盟者来对待的,而不是将其看作与自己势不两立的敌人。
即使迫不得已必须要同英国开战,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和优先级也必然是低于“对苏作战”的。
因此我们看到的海狮计划的失败,不是“轰炸了两个多月后无奈放弃”,而是在战斗进行了两个多月后,需要开启“对苏作战”,于是搁置了海狮计划。
这一点,从希特勒自己的回忆中就能证实,他曾说过:“如果我们用武力击溃英国,大英帝国(和它散布全球的殖民地)就会分崩离析, 但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好处, 我们德国人付出了流血牺牲得到了胜利, 但真正获得实惠的是日本 、美国及其它国家。”
这才是真正会“算账”的人,我获得了战争的胜利,但胜利果实却被别人偷了,赔本的买卖怎么能干呢?
进一步来说,希特勒起初非但没有将彻底消灭英国作为战争目标, 甚至将英国当做“为了消灭苏联”而去争取合作的对象,哪怕这种结盟只是暂时的。
在希特勒的战略蓝图里,德国应该同英国联手一起,反对欧洲的共同敌人:布尔什维克主义,而不是想尽办法消灭它。
现在,我们再来说说英国。英国之所以在战前一直坚定不移的站在德国的对立面,是因为德国在世界贸易和海上争霸这两方面的野心。
这两种野心都直接威胁着英国的海上霸权。英国认为,德皇威廉二世时期奉行的世界政策最大的错误,是与英国为敌, 在海军方面同英国竞争。德国应放弃威廉二世的殖民扩张与英国争霸的政策。
希特勒当然明白对方的意思,他主张的“东方政策”,正好对应了英国人的心态。因为,东方政策的核心,就是向东扩张,为德国人民争取到更多的土地和物质来源。避开了在海上与英国产生冲突。
又因为德国在战时奉行希特勒的东方政策, 因此德国在扩充军备的时候,把建立一支强大的陆军和空军放在了首要地位 ,而把海军放在了次要地位。
德国没有从根本上花大力气扩建海军 ,这就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德国海军不具备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能力,更没有护送和运送德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在英国登陆作战的实力。
因此,海狮计划实施的背后,表面上看,是英吉利海峡的存在让强大的德国陆军无法发挥,可根本原因是,德军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支撑他们对英国进行登录作战。因此海狮计划的失败,也就成了预料之中的事了。
参考文献:
《希特勒放弃海狮计划原因新探》张国臣
《空中格斗:“海狮计划”破产之谜》吴开胜 宋瑾
《“海狮计划”破产之谜》徐起
《再论 “提尔皮茨计划”德国海权扩张战略中的缺陷与政治理性》顾全股票杠杆怎么玩
发布于:天津市